我們今天怎樣教歷史

台中抽水肥價格

顏純鈎

圖:梁啟超著作之一《李鴻章傳》\資料圖片

前不久,我在其他報紙寫瞭一篇讀梁啟超《李鴻章傳》的書評,一位女兒的朋友看到瞭,就將文章轉給她看。女兒在電話裡說,她看瞭兩三行,看不懂就放下瞭。

女兒中二離開香港,她接觸到的中國歷史很有限,李鴻章是何方神聖,她不甚瞭瞭,看不懂我的文章,也就不奇怪瞭。

但想起當年我們讀中學時,初一初二是學中國歷史,初三是學世界歷史,如按這樣的課程設計,那我女兒在香港讀到中二,也就沒有理由不認識李鴻章。說到底,香港歷史科的教學一直都有問題。

我們今天應該怎樣教歷史?在中國歷史被重新提到中學教育議事日程上的今日,似乎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。

今日教歷史,不能再用我們當年學歷史的辦法,時代大不同瞭,社會生活方式大變,資訊爆棚的環境下,常識唾手可得。今日如果仍要求中一、中二的孩子去背歷史人名、歷史紀年,背地名背文章,那就不如把他們都趕出歷史課室更簡單乾脆。任何歷史資料,隻要谷歌台中清化糞池推薦一下就巨細無遺呈現在他電腦裡,他不是要背,他隻要有興趣又懂得去找就足夠瞭。

歷史教育的最大難題是什麼?是如何吸引孩子們對中國歷史提起興趣。在機器人馬上要來敲門的今日,強迫“餵”他們數千年前的人物和事件,他們味同嚼蠟,覺得浪費大好時光。他們上課開小差,虛應故事,潦草抄書,毫無心得,那樣的歷史教學,最終也還是“得個講字”。

因此,恕我胡思亂想,我認為如以兩年為計,至少最先那半年,是講故事的時間。

歷史是由什麼組成的?歷史就是人和他們的故事組成的,抽象的歷史知識是歷史學傢為方便教學而架構起來,真正的歷史是具體而生動、充滿傳奇色彩、有人的鬥爭和人的和解、有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磨難。真正的歷史是可以眉飛色舞地講述、可以隨時評論爭辯、可以嘲笑和心儀的。要教歷史,先要讓孩子們對歷史生出興趣來,讓他們聽得入迷,入迷還不夠,還想一直聽下去,聽完還能津津樂道,還想肆意評說,互相啟發爭辯,在爭辯的過程中,突然發覺自己喜歡上歷史瞭。

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故事,有的爭天下,有的倡文學,有的事關道義情操,有的又深藏民間智慧。用半年時間,由歷史教師各自去找出不同朝代的故事,一個故事可以彰顯某一朝代的制度、生產、軍事、文化和民間生活的不同側面,故事既要生動,又要有典型意義,既能引起共鳴,又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。講完一個故事,可以放空讓學生討論,提示他們去搜尋更多相關背景,最後老師可以稍作歸納,並與不同朝代的故事聯繫起來,找到相關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性格的脈絡。

半年時間講故事,表面看或許是胡鬧,沒有實際進展,實際上是入門,是讓孩子們走進來。歷史堂奧深遠莫測,讓人望而生畏,要有一個入口,清風徐來,曲徑通幽,先引得他探頭,否則他不進來你說得天花亂墜也是白搭。講故事沒有浪費時間,因為在感性上他已經初步摸到中華民族的脈搏,他感到親切有意思,覺得裡面博大精深趣味無窮,那時你要趕他走,他可能和你翻臉。

半年講故事,已經有一定的基礎,可以再用半年時間,把中國歷史的大框架搭起來。從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,到有文字記載的商周,一路下來,改朝換代,起死回生,每個朝代的沿襲興革,人民的苦樂和帝王的智愚。和平不過是兩次戰爭之間的喘息,戰爭也不過是兩次和平之間的總清算。生產的發展與文化的興盛相呼應,外族的入侵又與國力的凋敝有關聯。如此歷史的脈絡更清晰而完整,前事之果為後事之因,成王敗寇各有不可違拗的邏輯性。

搭起框架的目的,是為瞭有一個參照體系,隨時可以在不同朝代出入,互相印證,彼此觀照。有的適宜沿縱的脈絡,有的可以從橫的切面;需要跳出來,就可以用俯瞰的角度,需要潛進去,又不妨深入歷史現場捕捉細節。如此就有條件統攬到歷史的深廣度,在搭好框架的基礎上,用剩下的一年時間,按時間順序,將整部歷史再進一步深入詳盡地串起來。

歷史朝代很多,但有輕有重,輕的不妨略說,重的要詳加描述。春秋戰國百傢爭鳴,秦掃六合統一帝制,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開篇。然後楚漢相爭,三國歸晉,都是有故事的環節。隋可略,唐要詳,文化於此臻於高潮。元明清有異族入侵,有造反立國,江山崩圮,生靈塗炭,災難過去,生產發展,正可探討不同文化的鬥爭與融合。然後到近代、現代、當代,更多耳熟能詳的人事,更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,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和討論。

即使就一個朝代而言,也大可不必面面俱到,像以前那樣,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生等等長篇大論,每個朝代都隻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,深入探討各自的歷史意義。秦代是不是講商鞅變法,講車同軌書同文,講萬裡長城和焚書坑儒?唐代是不是講貞觀之治,講火藥與印刷術的發明,講武則天,講安史之亂?選擇個別歷史事件不一定會以偏概全,因為單一事件牽連起的是整個時代的大背景,而更多的歷史資料,可以啟發學生按自己興趣再自行搜尋。

如此兩年讀下來,中國歷史已有一個大的輪廓在學生心中,日後他們有一生那麼長的時間,不斷自學補充。網上內容龐雜,可以各取所需,坊間書店有各種專著,要學到什麼程度悉聽尊便——那已經不是政府的事瞭,也不是父母的事、社會的事,是他們自己的事。

今日教歷史,不可再沿用舊的形式,要有一個全新的觀念,一套全新的設置。教科書要不要重新編寫,教師要不要重新培訓,這都需要全社會討論得到共識。隻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,僵化刻板的教學方法註定失敗,再乖的孩子,都不會安安靜靜坐在那裡聽你照本宣科。

學歷史要不要教科書,這個問題可以討論,把教師培訓好,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,或許是不需要教科書的,隻需要有一份教學大綱,列明不同時期的進度,重點要達到的目標,可能產生的問題,如何引導討論等等,具體的做法,就交給教師去因應處理。但歷史教師一定要重新培訓,要有一套新的方法,因為他們要講故事,故事要自己去挑,自己去組織,要講得扼要生動,要引導討論,最後還要歸納。

假如需要一些文字或圖片資料,那也可以隨時列印分派,這樣至少可以讓學生減省一種教科書壓在頭頂的壓迫感。實際上如果重在實效,多討論少測驗,不設評分又有什社區公寓大廈抽肥麼瞭不得呢?重要的不是檢測他們學瞭多少,重要的是他們真的學到東西,培養自己追蹤資料的技能,養成獨立思考深入探討的習慣,能做到這樣,沒有分數也沒什麼大不瞭。

但這可是大動作啊!推翻一切,重建一切。胡思亂想一番,不需任何成本,真正要做下去,事情可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。這當然沒錯,但我們的選擇隻有兩條:一條是用舊辦法,強迫灌輸,教師教得很痛苦,學生也學得很痛苦,最終教科書教完瞭,老師卸擔子,學生得解放。另一條路是推倒重來,起死回生,完全用新觀念新制度,給教師和學生充分的教與學的自由,讓他們自主地去完成歷史教程,一開始很難,做下去一定很容易。

筆者天馬行空,大膽提出建議,隻希望把歷史學習變成一種富於娛樂性的課業,相信比起強迫灌輸的舊制度,這個大膽構思有機會走出死胡同。


arrow
arrow

    jlj179nf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